婚姻,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旧时,正安各民族的婚俗是非常讲究而又繁琐的,既严格遵循仪礼,又富有地方民族特征。以仡佬族的婚俗为例,行聘婚姻仪程需经历三书六礼。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人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又称提兜兜),称纳采之礼。
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女子姓名,生辰八字。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详载女之生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取回庚贴后(又称取庚帖),卜吉合八字,称问名之礼。
男方家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家,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称纳吉之礼。定婚前还有“相亲”即“相女婿”和“相媳妇”的过程。在换庚帖后,男方家备酒席,请媒人陪女方家父母、亲戚来家相亲。席间未来的女婿出来拜见。逾数日,女家备酒席,请男家到女家相亲,席间未婚媳妇出来拜见。双方相亲后,没意见,男家送定婚礼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男方家向女方送聘礼,将聘礼送往女方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称纳征之礼。就是定婚礼,俗称许口。先由媒人与女方家议定彩礼数目。男家积极备礼后,择吉日 (许口日)送到女方家,女方家验收无错,全部收下,将酒肉食品放到祖宗神龛前祭祀,放炮庆贺。男家人回时,女方有“回头话”,即将事先做好的袜底、袜子、枕头、腰带、新鞋作为“回礼”。如果彩礼不齐备,女家不同意则退回,不能烧香放炮。
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请期多称通信(又称通书),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称请期之礼。俗称“提日子”、“送日头”。女方家接受完婚的日子后,男家即开始筹办婚事应有之事宜,定唢呐班、定花轿、定总管、厨师、备食品、设红白两案等。
迎娶新娘的仪式,称亲迎之礼。正安迎亲习俗的演变经历了由繁到简这一过程,各民族到后来都盛行请迎亲队伍迎娶新娘,省去了新郎亲往亲娘家迎娶的程序。男子只等在“著”,指大门与屏之间的空地;“庭”,则指门内、堂前之地;“堂”,则为室前之厅。这一最富民俗色彩事象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靓丽的画卷。贴红双喜、贴对联,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正安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迎亲日子前后的礼仪繁琐而又严谨,传统婚俗观把女方家定位为输家,故此,对男方家的礼仪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稍有不慎或懈怠,都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不愉快。男方家去女方家的礼仪有过礼,迎亲礼备,轿夫头到女方家投《礼书》。
过礼——过礼先生要去多少?以礼物多少而定。礼物先由媒人清点交给去女方家过礼的头人(通常为轿夫头)。一般必须备齐“礼书”、“拜书”,多少份“人情”和香烛火炮等等。开箱子的钥匙由媒人交给去过礼的头人。过礼一班人临近女方家时要放火炮(鞭炮)告知女方家意为过礼的人已到,女方家闻火炮(鞭炮)声响,安排人出来接收拜礼。进屋后,头人要先交“礼书”。此时,女方家才安排人点香烛,媒人行磕头礼。如果男方家的礼物不周、有缺漏,由媒人连夜赶回男方家将缺漏物品如数备齐,当夜拿回女方家当面补足礼物,女方家无话可说才了事。
轿夫起身去女方家迎亲的礼备——一是轿门上要贴上轿封,二是带齐花轿上的一切用具,三是把礼书交给轿夫头,四是锣鼓、唢喇、过山号、乐队(笛子、箫、二胡)等是否备齐,五是特别是两面龙凤旗子必须是由二童子举着前行,否则女方家不发亲,六是轿夫必须按女方通知需要的人数,去时一个不能少,如果少了一个轿夫,嫁奁搬不完。女方家就要拿一个大脚盆放在院坝中间,叫已经吃了饭的轿夫把吃进肚子里的酒饭吐在脚盆里头。输家反正是输到底的,就自家找人把嫁妆和新人送到男方家去,坐下来慢慢扯皮。
轿夫头道女方投《礼书》的书写格式为:
昔承不弃结姻缘,
伏以 微物何敢上纸笺,
恭盼海涵深鉴纳,
云成山锦谊绵绵。
奉 申
赏阅
贱名 正具
将此笺写好后装入红纸里封内,书上:“大德望XXX亲
大
家 人鉴纳”
安
男方家迎亲临行前将《礼书》、轿夫娇马、锣鼓唢喇、前行两面龙凤旗等,悉数交给轿夫头启程。到了女方家轿子落地,轿夫头立即取下“轿封”,折好放入左袖口内,手执《礼书》正步走到女方家大门槛处,双手握举《礼书》向左肩倾斜大声说道:“府上临门,预备族亲,来之不恭,礼貌甚输,特备粗纱,望其恕罪。”主人门内答:“府上来到先生,劳你翻山越岭,费了力气到寒门,关备不到,望其海涵。”此时,顺手一招,示轿夫头进大门。同时,交《礼书》给主人,取出轿封打开压在桌子上。此时,主人随轿夫头向主人家香火行捧手礼结束。这时,主人家面向门外道:“X府上来的一切亲朋辛苦了,这边请坐、喝茶!马上就摆席!”饭后起轿前,女方家先交嫁奁清单给轿夫头,接着按清单列名逐件点交奁物发给轿夫头。轿夫头按清单逐人逐件清点一次,所有轿夫是否人物对号清楚,这才准备起轿返回男方家。
迎亲队伍走的次序为:一是前面两面龙凤旗并行,二是锣鼓唢呐、乐队,三是花轿,四是嫁奁,最后是送亲客。
在迎亲行进途中报号:报号完全是抬轿四人的事,前后四人要相互呼应;遇途中有水时前面的轿夫要报:天上明晃晃,后面的轿夫应道:地下水凼凼。要上陡坡时前报:抬头望,后应:加劲上。遇路更陡时前报:陡上又加陡,后应:越陡越好走。走上平路后前报:平阳大路,后应:闪开脚步。转大弯时前报:大转弯啰!后应:圆起来吗!轿子要过桥时前报:桥头两空,后应:踩在当中等等。
迎亲到了男方家落轿后要办的几件事:
一是送亲客投《礼书》,论礼送亲客必须是两人,但主事者是一人,另一人只是陪衬而已。迎亲落轿停当后,送亲客手执《礼书》向男方家堂屋走去,大门槛上铺有红毡,双手握紧《礼书》高举过右肩,对着香火道:“承蒙贵府不弃,听媒之言,与我寒门,结为朱程,连为秦晋,向我聘姻。家道寒微,陪奁未备,简慢贵府令郎。我家妹(侄)女生的愚昧,不知三从四德,还望双老严于教训。”男方家答道:“待你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寒门,关备不周,论礼应三里铺毡、五里接彩,迎接二位先生才是礼。希望转达其令尊令翁,二十四个丢心。”此时,内头接客者双手接过《礼书》置于桌上,让送亲客站在香火的左边,向X氏祖宗行磕头礼,起来陪至大门外说一声:X氏送亲来,这边就坐。
二是结婚坐轿还车马,旧时不分贫富结婚都要坐轿,都要还车马。这一习俗在正安一直到沿袭到解放初期。结婚坐轿还车马是新娘坐轿到了男方家落轿后:男方家用一张小四方桌对着轿门安放,桌子上摆刀头礼信即刀头肉一小块放当中,紧挨肉放一把菜刀,两小方豆腐,小红烛一对,三柱信香,三个酒杯,一瓶酒,两块篾片绑在小桌子的四角上成“弓”型,上面各掛六珠长钱。负责还车马的人手执散钱一叠面向前方,右手在插香烛是马料盒里抓一小勺马料,口说:“朵”的一声撒向前方,紧接着口中念道:“门外插红旗,炮响人尽知,姜公来到此,人夫轿马齐。日吉时良,天地开场。新人下轿,车马还乡。一张桌子四角方,新郎设计鲁班装,四面铺的云牙板,中间焚起一炉香。刀头酒礼当中放,长钱各珠掛两旁。壶是苏州一块锡,巧手匠人铸成器,前头打起鹦哥嘴,后头打起绊耳型,上面打起菠萝盍,下面打起海底形,里头装的甚何物?却是葡萄酒一瓶。此酒将来有何用?用奠给车马神。一奠车前童子,二奠车后郎君,三奠娘家车马请转去,四奠婆家车马赴当堂。”(迄止,将长钱一起取下点燃)此时口中念道:“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姜公在此,上上大吉,百无禁忌(结束)。
三是轿夫四人抬轿找喜钱,新郎官身揣红包站在大门内等着,轿夫四人将轿子抬起到大门槛前,前头左边的轿夫左脚踏在大门槛上说:“一层轿子四方角,里头坐的是新娘。吉日良辰成婚后,早生贵子状元郎。”(新郎递红包,轿夫接红包)第二个接着说:“一对轿杆两头尖,新娘坐轿露红颜。明年一胎生双子,文武两科两状元。”(接红包)后面的交付第三个接着说:“太阳一出照山岗,新娘面容泛红光。明年生个胖娃娃,长大为官住贵阳。”(接红包)第四个最后说:“新郎新娘心相印,情投意合走好运。明年生对胖儿郎,长大为官管万民。”(接红包)每人一首贺词说完后,四人均原地向后转,将花轿抬至院坝边沿落轿,新娘面向大门在轿内休息。
四是周堂,花轿面前扑一张斗,距一线一尺五寸远放一个米筛,筛子中间放半碗菜油,菜油碗内放灯草,把已浸满菜油的灯草分拔为七只灯芯,在碗口四周点燃(名曰“七星灯”)。这时,由主人家事先请来当地有名望、 福寿双全、德高望重的女老人(发烛夫妻中的妻子)从轿内把新人牵住左手,叫他先迈左脚踏在斗上,右脚向前踏地,换左脚跨过七星灯。继续拉住新人左手向前直走到大门前,先迈左脚进大门,直走至香火前挨新郎的左手边站着。
五是婚礼司仪程序:司仪(主持人)一般为二人(甲、乙)
甲呼:结婚典礼开始!
乙呼:伏以,“宝烛辉煌灿烂,银河巧渡双星;今朝鸾凤和鸣,自古良缘天定。
甲呼:主婚人、证婚人就位!
乙呼:告垫。(这时,由主人家事先请来的当地有子有福,德高望重的原配中老年夫妻发烛、拜祭祖宗。)
甲呼:“东方一朵祥云起,西方一朵紫云来;两朵祥云共齐彩,云中现出新人来。’
乙呼:“桃之夭夭正相当,之子于归配凤凰;宜其佳人欢下轿,脚踏红毡进中堂。”
甲呼:新郎、新娘就位!(新郎在伴郎的陪伴下、新娘在伴娘的牵引下就位)
乙呼:鸣炮、奏乐!
甲呼:新郎新娘向X氏堂中高曾远祖、左昭右穆下跪,行三皈九叩婚礼!乙呼:亚跪。甲呼:叩首。甲呼:再叩首。乙呼:三叩首。甲呼:起。乙呼:再跪。甲呼:叩首。乙呼:再叩首。甲呼:六叩首。乙呼:起。甲呼:三跪。乙呼:叩首。甲呼:再叩首。乙呼:九叩首。甲呼:起。
乙呼:面行四礼;
甲呼:一礼天长地久!乙呼:二礼地久天长!
甲呼:三礼荣华富贵! 乙呼:四礼金玉满堂!
甲呼:主婚人(新郎的父母)堂前教子。
乙呼:男婚女嫁配成双,相亲相爱百年长;
甲呼:三从四德要谨慎,礼仪廉耻要传扬;
乙呼:孝敬公婆与父母,夫妻恩爱似蜜糖;
甲乙合:凤凰展翅一双双,金鸡鸾凤配鸳鸯;香花蜡烛前引路,夫妻双双入洞房。
(到此婚礼周堂结束)。
迎亲这天男家大体分两套人马:一套为招待宾客的一班人,有司帐、红案、白案、保管、招待、打茶盘、洗菜、洗碗等,统由总管安排,事先贴出执事名单,各司其职。一套是迎亲的队伍,事前,媒人先去女家索回送亲人数。是日迎亲队伍需在辰时来新娘家。前后两个“引亲”人,后边两个“娶姑”的(为年青妇女),俗称“压头面”。起行时,爆竹震天,锣鼓齐鸣,唢呐班在前,打锣的,牵马的、扛雁牌的、夹拜匣(内放请柬)的,簇拥着花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来到女方家。待酒席一轮后,只等女方家三声炮响,即请新娘上轿,新娘头戴凤冠、蒙红头纱、着红色绸袄,绿色绸裤,腰系绛红或粉红缎裙,脚穿花缎绣花鞋,双手捧一镜(俗称照妖镜),亲哥或弟弟,将其抱人轿内。有的乡村是由至亲挽扶新人轿。花轿抬起,所有迎娶人等按顺序排列回归。将陪嫁妆奁抬回,俗称“抬箱”。在路上遇丧仗队或新坟,要以红毡盖轿顶。遇路边井台,则以红毡盖井。进男家时,三声炮响,新娘花轿未落地,一人点燃鞭炮,绕轿一周,之后落轿,由娘家送亲人挽新娘进院。一路上红毡铺地,男家人一人持五谷篮随新娘边撒边走。俗称撒五谷,进富门,又称撤盖头。新娘子进房,坐床上面向喜神 (墙角)。接着开筵款待来客。待客毕,新夫妇出房,同立天地桌前,三声炮响,乐人奏乐。唱札人(司仪)方司婚礼。拜罢天地,新夫妇进房吃合喜面,饮交杯酒。然后,同龄人聚集喜闹,俗称“闹房”。新婚夜闹房时,正安自古就有新婚三天无老幼的习俗,青年和小孩们,以及好事的过来人,挤满新房。有的叫新夫妇说绕口令,有的叫两人推小车,有的叫两人“过天桥”……诙谐逗闹。新婚次日(最多三日内),新郎和新娘必须回到女方家拜礼认亲,第二天回到新家。
“闹房”、“闹洞房”、“闹新房”。这一习俗以新郎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民间的说法是源于驱邪避灾。
在女家迎亲期到,待嫁女要“哭嫁”。哭嫁有的要哭半个月,最短的要哭三天。无论哭嫁时日多少,出嫁前的三天晚上由母亲给女儿先开声哭,在哭诉声中告知女儿嫁到夫家后要严守三从四德,孝顺公婆,顺夫育子,爱护兄妹,和睦姑姊,团结邻里等等。女儿未待母哭声落时接着哭。首哭父母,然后依次哭祖父母、伯叔、嬢嬢(姑姑)、哥嫂、姐妹、弟妹等等,第二天就有父族、母党、远房族亲来看嫁女的,到一个哭一个,有女“传达”给姑传递信息。此后,谁到哭谁,一直到第三天堂前拜祖宗起身,在拜完祖宗起来转身时,手拿一把十二双是筷子哭兄弟告别:“一把筷子十二双,拿与兄弟买田庄。一把筷子崭崭齐,拿与兄弟买马骑。一把筷子二十四,哥弟拿去安田地。上头安齐遵义府,下头安到重庆城。安田不安河边田,河边田的沙子多。买土不买河边土,河边土的石头多。哥弟姐妹要分离。(这时就先迈左脚出大门上轿,有女方送亲客双手举起两头的轿杆,放在男方接亲轿夫的肩上,送亲客在轿前慢行。)
婚姻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女到男家——即女嫁男娶。把女子送到男家成亲,谓嫁;将女子接到男家成亲,曰娶。二是男到女家——即从妻居住,俗称“倒插门”、“招女婿”。三是独立成家——即既不到男家、也不到女家成亲,而是一旦成亲就自立门户。但是,虽然是独立成家,婚礼却仍在男家举行。
伴随这三种基本的婚姻方式,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不管是自由婚姻,还是包办婚姻,都是通过明媒正娶的形式,将婚礼布置得热热闹闹。然而, 除了这两种正常的婚姻形式之外,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婚姻形式,比如买卖婚、交换婚(俗称“换亲”)、童养婚(女小男大,或男小女大),表亲婚、指腹婚、冥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