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是正安境内广为流传的一种地方戏,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傩舞和戏的合称,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唱腔原始而又丰富,细腻而又动听;傩舞表演粗犷而又张扬,夸张而又生动。傩师所唱的歌称为傩歌,所跳的舞称为傩舞,傩戏产生于傩歌、傩舞。初以歌舞演故事,后以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程序的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傩戏班子在正安城乡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中以“冲傩唱戏”出现,是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祛邪所进行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之一。以娱神与娱人的形式达到驱邪逐鬼、禳灾纳吉、阖家幸福的目的。至今在安场、中观、市坪、流度、小雅等地仍有近十个坛门(傩戏班子)保留着完整的原始面具和服饰,活跃在广大农村以“冲傩”、“打鬼仡佬”和“跳神”的形式出现。
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民间传说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仡佬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后来,人们治病消灾,求子祈福,延年益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爷、傩神娘娘,而且是每求必应,因此,仡佬族把傩戏表演称为“冲傩还愿”。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康熙年间形成傩戏于,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所以,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傩堂戏的主要内容是傩堂正戏,包括歌舞、说唱、戏曲三种类型;不少节目属于说唱形式,通常是由一个人表演,同时还要表演几个角色的声腔、动作。地戏是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从古至今,“傩”在仡佬族人民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他们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
“傩”有仙傩和陡傩两种。傩为主家许了愿,用傩舞表演形式示行庚缴愿;戏为主家许下愿,用傩戏演唱方式保人财两旺。仙傩要杀三牲,写交脱之年,恐运有限,祈求寿算加添,发心叩许,主要用于接寿续愿,续魂挽转。陡傩延生道场一供,只用刀头,不要牲气,主要用于失魂(突遇灾难)。“开坛”的傩祭仪式是冲傩还愿活动的核心,有请神、迎神、酬神、送神等环节。在这些仪式之后,则有剧目丰富的傩戏出演。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舞者配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 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呼喊的声音,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平安。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的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戏是演唱、口戏,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故事。以求四宿繁昌,人兴财发,人财两旺。傩戏的文坛戏,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唱腔多为父子、师徒心传口授。曲牌繁杂,以掌坛师叫腔起板和韵演唱,有九板十三腔、吼一枝花、吼四柱牌子、后山坡羊、后闹场……等等。
从傩祭的目的可分为:急救傩、延寿傩、求子傩、过关傩等。急救傩是人生急病,生死难卜,认为有鬼作祟,延请傩坛法师到家中禳解。急救傩还可用来收神疯(认为遇到邪神邪鬼而发疯);延寿傩是为老人延长寿命而冲傩;求子傩即是夫妇久婚不育,希望通过冲傩得到孩子;过关傩是为使十二岁岁前的小孩顺利成长,驱逐缠在其身上的鬼怪而举行的傩仪。此外,还有平安傩,财福傩等,其目的都是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各种类型的傩仪往往有其特定的目的。但总的来说,这些傩仪大多是将处于困厄处境中的个人或家庭解脱出来。从祭祀的规模来分,可分为大愿和小愿。大愿需用竹条、彩纸扎祭坛(牌楼),出全堂戏。小愿不扎祭坛,以祭祀为主,出戏为辅,甚至不出戏。较大规模的傩仪称为“冲傩”,较小规模的称为“打保福”。举行傩仪大多基于向神“许愿”,一般是在家人患重病或遇灾难后,去找傩坛法师或其他巫师查看是何原因,如犯何关煞,冲犯何神,遇到什么凶星,是否有旧愿未还等。然后许下信愿,若身体康复,灾难消除,老人延寿,便举行仪式酬还傩愿,向神奉献牺牲,禳除作祟于人的凶神恶煞。
傩祭源于早期巫术,人们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存在着“神灵”,并祈求神灵保佑,希望鬼怪邪魔不要加害于人,产生了祈鬼活动。同时,人们也力图以自身力量来战胜险恶环境,认为人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相应的手段,如采取咒语、镇物、护身符、神刀令箭等方法,或戴上面具,赤裸身体,敲打乐器向鬼怪邪魔示威,这就形成了驱鬼除邪活动。祈鬼与驱鬼活动,正是巫术的主要内容,也是傩活动的最早形态。后来,这种巫术活动逐渐趋于完善,有人物,有面具,有道具,有服装,有咒词,有活动时间与场合,人们把虚幻的想象与实在的作法融合为一,这就是早期的傩祭活动。傩祭仪式的目的是为人们解除生老病死中的困惑,祭祀的过程是傩坛法师在愿主家宅中设坛,并按一定规定举行人神之间沟通的礼仪过程。
冲傩(也叫跳神或跳大牙巴)傩祭仪式,冲傩的巫师叫端公。人们把消灾祈福寄托于端公,有事请端公到家设坛冲傩。家逢凶事要冲傩化凶为吉,家有老人要冲寿傩祈求高寿,膝下无嗣要冲傩祈求生子,孩子易生病要扛神“跳家关”、“保关煞”,以求平安。冲傩仪式有半堂傩、中堂傩和全堂傩。半堂傩需要法师三至五人,时间为一个晚上,主要是为家有生重病者冲傩。中堂傩需要法师五至六人,时间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五天五夜,主要用于还愿。全堂傩需要法师在十二人以上,时间至少在五天以上,也是用于还愿。
上堂许下四圣宏愿,下辈人来还。请师缴愿,除红白喜事不看期,其他形式的缴愿都要翻书看期。愿主请到哪一位傩坛法师许愿,一般也由这位法师来主持仪式。要求山王(山王菩萨),请吉钱、上钱,然后以当天第一个百兽百鸟进屋时晨为准,观三书测日子。掌坛师在择定的吉日里,带上仪式用具来到愿主家。仪式前要先设堂,傩堂设在主人家房屋的堂屋,中堂的正壁是主家平日供奉“天地君亲师”的香火。在香火上悬挂三清图和王灵官图、马元帅图,将香火上的家神全部遮盖。全堂傩要扎牌楼(称“三清殿”或“龙厅宝架”)。三清图上的神很庞杂,汇集了各教的神灵。王灵官图和马元帅图,简单的神坛将这两副神图挂在三清图的两侧(左灵官、右元帅)。复杂的神坛则在中堂的两侧为其扎牌楼,图挂于牌楼内。三清图前摆放两张大方桌,再请出祖师头像以竹承其颈,穿上袍服的傩神,即傩公、傩母,亦称娘娘、爷爷(又称“东山圣公”和“南山圣母”),面像按男左女右地固定在供桌上(傩公、傩母是傩坛主神,传说他们就是“伏羲女娲”,两兄妹在洪水淹没人类以后,结婚创造人烟,后来变为傩神,为百姓驱邪消灾)。供桌上还要扎傩楼挂幛幔,摆案头上有五个供面,摆阴席一个,灶上摆一个。桌上摆有香炉、供品等,正中点油灯、烧香。放司刀、宝剑、令牌、牌带、扛神锣等。桌下押神兵(一对夫妇的小像,俗称“小三”),桌右侧是法师敲锣鼓的地方,桌前铺一张篾席子,篾席子上摆放傩神,上傩三十六个,中傩二十四个,下傩十二个。法师表演是在席子上。在立楼、安营扎寨之后,有“造席”的仪式环节,法师边舞边唱叙竹席的“根生”(来历),内容包括竹子生长、砍竹、划竹、织席、在席上织锁(用于锁邪精)、用席子调动神界兵马等。在院坝设“功曹殿”,内挂功曹图。用一块篾席围住一方桌,内点香、烛,摆放酒、茶等祭品。师坛图悬挂于家宅神龛的右侧,图前也要摆放一张小桌。师坛图上画着众多神像,并在图下半部分写上历代祖师的名字。仪式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如开坛、搭桥、上熟、上刀山等),法师都要观师——历数历代法师的生卒年,迎请他们光临傩堂协助作法,并默想恩师传法时的音容笑貌。整个仪式过程,必有历代法师在傩堂镇坛,协助作法,保护掌坛师。
掌坛师(即端公)开坛作法事,要先打闹台锣鼓(又叫唤狗锣)。掌坛师头戴佛冠,腰系通裙,肩搭牌带,右手执师刀(一有柄的铁环,环上套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小铁环),左手执牛角。掌坛师击鼓,夹吹牛角,徒弟敲锣,先打两通锣鼓,表示开坛。头坛发疏、跑公曹(年月日时四值公曹)。二坛请三界神(上界神、中界神、下界神)。掌坛师制席、打卦、判凶吉,念唱《开台请神》。三坛念《打洞》把洞中的兵放出去,各施其职,各负其责;迁桥请诸神从桥上过来入坛集中。四坛引兵戴面具出场(傩坛班子成员轮流戴好面具逐个念唱出台);掌坛师奉请各界神祇、历代先师降临傩堂,协助完成本场法事;请灶神将写明本场法事缘由的文疏上呈天庭;为迎请而来的神兵搭桥铺路、建造兵营。五坛请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三洞,请出土地、和尚、开山、灵官、秦童、炳灵、度关王母等傩神,掌坛师将代表这些神的面具一个个戴入傩堂,然后在仪式中夹演以为主人家驱鬼逐疫为主题的面具戏;如炳灵为众神领取牺牲;灵官将宅内一切邪神邪鬼清扫出门。六坛开山差五猖兵马,即把东南西北中五方的邪神邪鬼首领请出来,如杀人取命,翻肠倒肚,飞檐走壁,游天游地等五猖,打破天罗地网,将主人所丢失的魂魄找回来。七坛用草扎茅人为主家替灾替难,替病替死,并放在草扎的船上送到村外焚烧。八坛打解掌坛师在“愿簿”上将主家全部成员的名字(仪式前写好的)一一勾销,完成还愿手续。九坛将请来的众神送回,拆掉“三清殿”。十坛回孰。十一坛赎魂、过关。十二坛上华山传度入道,老君挂犁西归。十三坛传言奏善功,醮罢返瑶宫送神。各方安位,家宅六神,皈依大道,与道合真,法事完毕。
整个傩仪环环紧扣:开坛礼请:敲锣通报天地人三界,迎请各界神灵隆降赴傩堂,宰杀猪羊鸡三牲。传文:以文疏形式将仪式活动向诸神报告,祈求恩准傩仪文疏分为“疏”、“牒”等。不同场合和目的使用不同的文疏,如“礼请”坛中用“礼请疏”、“敬灶”坛中用“敬灶牒”,“回熟”坛中用“了愿疏”(又称“回熟疏”),在“勾愿” 坛中用“勾愿牒”。祭灶:请灶神向玉皇报告此次法事的缘由,同时祈请灶神的保佑。铺罗下网:用歌舞形式在傩堂中撒下天罗地网,将邪魔鬼怪一网打尽,将其驱出主家门外。差兵:安顿“神兵”驻扎傩堂,保护仪式活动顺利进行。搭桥:用一长条幅神图,铺成桥状。让众神祇顺利到达傩堂为愿主赐福驱邪。开洞:开洞属于仪式戏剧。傩坛班传说傩堂戏中的面具人物全部锁在桃园上、中、下三洞中,由唐氏太婆掌管洞门钥匙,尖角将军带着仙娘前去求唐氏太婆打开洞门,请出戏神(面具)。打秦童:意为“出秦童戏”,此出戏又称“甘生赶考”,属傩坛正戏(结合仪式主题表演的戏)。打开山:为傩坛正戏。开山神为主家砍五方邪精。关羽扫荡:为傩堂正戏。关羽手拿宝剑,率五方兵马,扫除傩堂障碍,以使傩堂法事顺利完成。上熟:用煮熟的猪肉、羊肉、鸡肉敬献给神灵。撤愿:撤去猪肉、羊肉等祭品,为主人家撤销良愿,保佑愿主健康长寿。出土地:在傩堂中土地专司率阴兵阴将为主人驱邪逐魔之职。勾愿仙锋:先锋为主家祈福迎祥,勾销愿信,保佑主家吉样平安,六畜兴旺。和尚检斋:两法师戴面具分别扮九州道士(黑脸)和十州和尚(白脸)从门外往门内表演,并烧星主牌(牌上写着愿主夫妇生辰年月),为愿主清宅、消灾。李龙检斋:戏中李龙倒披蓑衣,手拿葫芦瓢,带着其表侄柳三和外甥杨四一路乞讨,到傩堂前祝福,又祭祀厨灶,祝福主家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并为主家带走三灾八难,了结愿信。判官坐堂:在这出戏中,要将所出场的面具人物(戏神)收回桃园洞中。最后由判官为愿主勾销良愿。煞铧、顶凹:赤脚踩在烧红的犁铧上,然后端起来用口衔犁铧。顶凹即将烧红的铁三脚顶于头上。表演这些绝技神功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法师驱邪逐疫的神力。劈推:众人抬一大石磨压在法师身体上,然后放入玉米粒,推动石磨。受压的法师不断吹牛角。上刀梯:前一日上午,法师们在中堂内进行仪式,村里帮忙的人则在院子里将一棵从山上砍来的树,按等距离锯出缺口,将刀安装进去,刀一共二十四把。法师用一根布带将过关小孩背在背上,边念咒词边上刀梯。开红山:法师将一把小刀扎进头顶。刀扎至一定深度,放开手,刀直直地竖于头顶,法师向众人敬“红山酒”。游傩:敬神法事结束后,为傩公傩母装鞍备马,将其送回华山。倒坛:法师用祖师棍将三清殿、元帅殿、灵官殿捣毁,并拖出大门外烧掉。安香火:在法事完毕后,法师要给主人家安顿家中神龛,宽慰祖先,并希望祖灵安稳,镇守家宅,保佑全家平安清吉,百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