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百科

丧 礼


  正安各地传统丧礼渊源流长,自古以来,一直受民间的重视。丧葬礼俗又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件大事。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自古就有厚殓崇葬的遗风,解放前的丧葬习俗复杂而又严格,整个办理丧事祭奠殡葬过程,反映出正安厚重的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宗教文化积淀,既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又具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烙印。丧事俗称办白事。“白喜事”是句俗语,只是在民间代代口头相传,很难考证出它最初源于何人之口。旧时,在正安各地老人寿过六十而亡者,其丧事如同喜事,又称“喜丧”。故而,人们又将婚丧事宜统称为“红白喜事”。但凡民间家有红白喜事,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规定。特别是丧事中约定成俗的丧礼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帮忙人、还是亲友或孝子,均不得有半点差错。 

在未亡人垂危之际,所有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未亡人身旁,直到仙逝为止。孝子最后尽一点孝心,尽可能多伺候未亡人几天,以免日后后悔。在未亡人临终前听取遗言,日后按照遗嘱处理好亡人生前未能处理的事宜。在未亡人垂危之际,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亦称送终尽孝。从老人仙逝起,就进入丧事祭奠殡葬过程。整个丧葬礼俗,大致分为入殓、祭奠、发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十分具体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其过程相当繁杂。分别是初终,盖殓衾(入殓),请道士,命赴,吊唁致襚,铭旌,饭含、袭、设帽,设重、设燎、燃烛,大殓,成服,哭祭,发引柩、启行,下葬、成坟,返哭,送神、烧灵、烧七等。

第一阶段小殓:

初终:在确定亡人气绝后,家人发出家有亲人逝死信号鸣炮,意为告知左邻右舍,周围团转。孝子烧落气钱纸,又叫倒头钱纸(落气钱纸灰纸口袋装好,大殓入棺时放在亡人的右手边,作为亡人去向阎王路上的盘缠)。

给亡人“烧落气钱纸”是当未亡人在弥留之际时,家里的人就开始撤下床帐,移动位置把即将走亡者的头靠在北边的窗下。这时候所有的家属都集中到病人所在的这间屋子里,由病者的儿子或者妇女中力气大者,扶起未亡人的头部,然后在地上点燃香烛,所有的人都环香而跪,只等落气。当最后一口气断了以后,人们就开始烧纸钱。

理尸体及盖殓衾、灯灯设祭设重:所有直系亲属一起动手,要为亡人换穿好早已置备的老寿衣,即“送老衣、老鞋”。一般情况下是四季衣裳(单衣裳、夹衣裳、棉衣裳和鞋帽等),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及灰色布料和金属制品。所有衣服不系扣子,不系裤带,袄上系几根飘带,裤子系一根蓝带子。民间认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裤带勒死了,亡者难转世。系在袄和裤子上的飘带,亦不能系死疙瘩,必须系活套,再用香把穿好的每一件衣服右下角烫一个小孔。穿好装老衣裳后,应简单为亡者整容(剃头、刮脸、盘头发),一切操作完毕,要给亡人脸上盖上一张麻纸,蒙面纸古代都称为给亡人穿装好以后,家人即将其从床上移置到堂屋的一块木板上叫做“停丧”。

设重:安置停当以后,设燎、燃烛,在亡人灵床的脚下面点上灯草桐油灯和香烛,俗称“引魂灯”,又叫“ 指路灯”、“ 路灯”、“长明灯”。要给亡人脸上盖上一张麻质纸,蒙面纸古代都称为“面衣”,全家男女老少这才大放悲声,嚎啕痛哭。

守丧:中堂停柩后,入夜,孝子、孝妇日坐柩侧,夜寝柩旁谓“守丧”。

饭含:亡人绝气后,口中还要放入一枚古铜钱,叫做“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的丧礼衍变而来。死者的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和谷物。后来一些地方直接把饭放在死者口中,则名为“ 含饭”。都是认为死者口中含钱 、含饭入殓,这样到阴间才不会挨饿,一般庶民只放入五谷。

袭:是给亡人穿寿衣和寿鞋。

设帽:是给亡人盖上新衾,移入堂中灵床停放。 

灵床停放是有规定的。亡人是男性,死后即可坐正,灵床停放时应放在堂屋正中;亡人是女性,死后如丈夫健在涌坐正, 灵床停放时放在堂屋正中稍为偏右,如丈夫先离人世,女性死后亦可坐正,亡人居住的是堂屋,不论亡人是男是女,均不得坐正,应为对方让出尺许,以示礼貌。灵床停放期间,要有人在一旁守护,严防猫、狗等活物靠拢亡人;如果是在夏季,又要防电闪雷鸣,防“惊尸”、恐“炸尸”。

请道士:请道士择定墓地及下葬日期,开设斋醮法事。设醮场、神位、法坛、诵经以超度亡魂,俗称“道场”。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亡魂入九幽阴暗之处,而黄箓斋法可上拔亿曾万祖恶对罪根,下拯九夜三途穷魂幽爽,解消殃结,开度天人。把拯救幽灵、荐拔亡魂出离幽暗长夜,超升仙界作为自己的根本要旨。

开设道场,道场规模按主人的财力及意愿而定,短则一天一晚,长则七天七晚,一般人家是三天二晚(俗称假三天),时间长短与道场仪式内容的繁简密切相关,其主要活动内容通常有: 
    开路:即为亡灵开通往西方之路。

洒净:意为把整个坛场洒扫干净。 
请神:即恭请上天诸众神灵降临主坛。 
念文数:表明已将死者情况及孝家心愿上报天庭。

成服:丧家成员在先生为亡人开路后依照血缘关系穿上不同的丧服,丧服是用于居丧期间的服饰。亲属要在居丧期间内改变服饰,这种礼俗起源很早。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目的是消灾避难,后来演变为主要表达对亡人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丧服大致分五种等级,通称五等丧服,属于五之内的,无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观念上总会认定是同一家族之内的事;如果不在五服之内,自然属于外人。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哭祭:丧家孝子朝夕哭祭,哭祭是丧葬习俗的一个重要环节,哭祭仪式贯穿丧仪的始终,送葬时的哭祭仪式更为重要。亡人的子女、孙子和外孙哭着守灵,称为“哭灵”。

第二阶段祭奠:

命赴:即向亲友告丧。入殓后孝子首先要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中礼请一人总管整个丧事祭奠殡葬活动,帮助亡人家属和孝子负责处理丧期内的所有事务。由总管安排亲朋好友,在院内搭设灵棚,以供前来吊孝者祭奠、用餐、休息,摆放执事、花圈、悬挂挽幛等。

诸事准备就绪,就要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派孝子或丧家好友向街房邻居、家中长辈报丧,向亲友告丧。孝子报丧不得进入亲朋好友家中,通常情况下是站在堂门口或家门口,先打招呼,待有人出来接待后,当地跪下,双手伸直爬地,连磕三个爬头.这时出来接待之人要赶快将孝子搀起来,并连声道:“走了!免了!免了!”意思是说亡人已走了,一切恩怨灾难全免了!与此同时,安置灵桌,马上安置灵桌。灵桌摆放在香合(神龛)下面,摆上供品、香炉钵,点上香烛等。

张贴央状。央状就是讣告,先生事先写好,由孝男贴在门板上,立在门口,亡人是男的立在左边, 亡人是女的立在右边。央状(讣告)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正文是向世人告示, 亡人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卒于何年何月何时,阳寿多大岁数.附件主要是向世人告示, 亡人膝下有多少孝子,按服孝轻重书写孝子名单,只定男、不定女。

父母去世,子女应在灵堂的门楣上贴白纸黑字的“当大事”;但如果逝者的父母还健在,就不能贴“当大事”;妻子先逝,丈夫健在,也不能贴“当大事”。意思是:“父母活着时供奉他们还称不上大事,他们去世后安葬他们才真正是人生的大事”。
糊裱纸扎。操办丧事少不了糊裱纸扎, 纸扎活很多,诸如宅院家禽、宫庭楼阁、金山银山摇钱树、金童玉女。一般人家,亡人为男人糊裱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等;亡人为女人糊裱纸人、纸牛、纸车、金银柜等。

吊唁致襚:亲友来吊孝叫“唁”,送给亡人的衣(孝衣或孝帕)叫“燧”。自古又有“吊客情自来自去,丧家礼不迎不送。”的规矩。受唁开吊,吊唁亡人的日子,俗称“ 开悼”。开悼时搭设灵棚,搭牌坊。灵棚内悬挂幔帐,后面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亡人遗像。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悼后,亲友陆续前来吊丧,凡与亡人同辈不论年龄大小,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孝子披麻戴孝,跪在灵堂供桌西侧守灵陪跪。

丧事进入高潮,人称开吊。一般在入殓完成后前来吊唁致襚的,送祭礼祭饭的便络绎不绝到来。帮忙的殡仪更是身负重任,既要将来宾呈送的祭礼祭饭、花圈、挽幛一一作好登记,又要代替丧家逐一还孝礼。街坊邻居好友发给绵裁成的五尺孝帕,孝家五服以内的族亲,按亲疏远近分别发别发给五尺、七尺的孝帕,安排好吃住等。

第三阶段大殓:又叫入棺、入木、落材······统称大殓,意为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入殓用的棺材,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杉、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因寿木质量不同,制作的棺材也有区别,一是用四块薄板安钉而成,简易如匣,称“火匣”。二是“一二三”,即盖板厚三寸,底板厚一寸,两墙板厚二寸,此棺为一般百姓家所用。三是“四五六”,即盖板厚六寸,底板厚四寸,两墙板厚五寸。四是“天地同”,即盖底厚度相同,一般皆超过六寸以上,两墙板较厚,底稍薄。五是“有撑棺”,即棺外有套棺。

入殓:给死者穿着入棺。“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如不复生,就举行殓礼。

有小殓、大殓之分:小殓,给尸体裹上衣衾,此仪于死之次日早晨进行,其过程是:先在床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用以扎紧尸体所穿衣的宽布带);绞上铺衾(覆尸的被盖),衾上铺衣,再举尸于衣上,然后依相反的顺序穿着装束;束绞时,绞要掰开末端,然后掏上冒(装尸体的布袋,分上、下两截,上称质,也叫冒,下称杀), 上盖夷衾(覆尸的被子)。至此,亲者痛哭,哀止,小殓礼成。

大殓即入棺,也称入室、入殓等。入殓前,丧家要请先生推算入殓时辰。有的还要请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以五行说法,推算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将其书写,张榜贴于墙。死者入棺时,几生肖犯冲的族人、亲戚,必须远避,否则认为对丧家不利。民间认为死人是一种遭殃,故这类榜文称“殃榜”。入殓的时间,有死后三天、七天入殓者,也有死后当天入殓的。入殓前要用呈文纸,将棺内四壁糊好,棺底铺上青麻杆,杆上糊呈文纸。也有用黄纤纸糊棺内四壁,棺头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尸体头顶用红布围上,腋部兜上红绸巾,入殓前,先于棺材底部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面盖一床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死者搁头和脚。此时,孝子及众子跪立棺头,其他亲戚围棺痛哭。

入殓时,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如子多,则其余子均抱腰,请来的亲友或举重(抬棺人员)四至六人,用绸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将尸体的脚放入棺内,然后缓缓将尸体平放入棺内。再用红线拴一枚方口铜钱,由上而下对准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红线从棺头中线拉至棺尾中线,拉直后,看尸体鼻子与棺头、棺尾中线,三点是否成一直线,如果不成一直线,即调整尸体位置,还有的用一根细棉绳,两头各系一枚方口古铜币,挂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绳子上入殓。尸体放好后,抓绸巾的亲友迅速解下绸巾,拴在自己腰里,俗称扎了此巾,将来腰不疼。尸体放入后,再于尸体两侧分置死者生前所爱之物、衣服、穿戴、饰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有的入殓时还在尸体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取绵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孙人丁兴旺。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体上,依次叠盖亲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条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至此,入殓结束。

发引柩、启行:谓执绋,出殡礼仪。发引柩俗称出殡,即将灵棺从家里或庙堂抬到坟地去埋葬。经过辞灵、出堂、起杠摔罐、扬纸钞、排出殡行列、下殡、葬后收尾等一整套仪程琐礼,方“入土为安”。启行即灵柩或灵车启行。

下葬、成坟:经过了初丧、哭丧、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在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后,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方可动土。下葬的时间(即落旷)也是讲究的,灵柩抬到墓地,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墓前。落土之前孝子清理墓穴,在灵柩徐徐放下四平八稳,此时帮忙人在灵柩上方遮好布帘,所有孝子、亲朋好友再次作最后的告别,瞻仰死者遗容,移灵柩盖(盖山)封棺,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道士先生作完最后的出灵法事后封棺。成坟即垒砌成墓冢。

返哭:孝子奉灵牌而回,升堂而哭。

送神、烧灵:安位死者灵位于中堂。至此,丧葬礼俗结束。

烧七:丧礼结束后,这是孝子在亡人离开人世这天起的第七日烧钱化纸、超度亡灵的祭祀仪式。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 省亲”,丧家除举行祭奠。“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100天后,即“百日”,又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一个人死后 ,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 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 烧周年”,古代称为“ 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